8月2日上午,住建部在北京舉辦《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示范案例(第一輯)》新書發布會,由泉州古城辦報送的金魚巷微改造項目和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傳承項目入選,其中金魚巷被評為街區綜合類示范項目,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被評為街區活化類示范項目。
據悉,2017年,泉州市被住建部列為第二批全國“生態修復 城市修補”試點城市,金魚巷微改造項目和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傳承項目為“生態修復 城市修補”試點項目。這兩個項目已分別獲得“2019—2020中國建筑學會建筑設計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專項”一等獎和二等獎。此次又入選全國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示范案例,這是繼之前獲得學術界認可后,再次得到主管部門的認可。
住建部科技委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業委員會及評審專家認為,金魚巷微改造項目在整體保護示范、人居環境改善示范、活化利用示范、創新技術方法和公共參與管理等5個方面都具有借鑒意義,在保護傳承方面具有綜合示范作用。金魚巷微改造項目在維持原住民生活形態的前提下,堅持“微干擾、低沖擊”的原則,以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目標,以“繡花針功夫”優化街巷風貌,通過精細化布局改善居住環境。通過制定街巷管理辦法和街巷公約,實現政府和居民共同管理、維護街巷環境的積極局面。在保證建筑安全性的前提下,探索了緊密排布市政管網布置方式,為古城背街小巷市政設施改造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經驗。
住建部科技委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業委員會及評審專家認為,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傳承項目在活化利用類方面值得推薦,做到了精準指引。泉州市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傳承項目創新性地從傳統“一層皮”式整治向街區縱深進行延伸,從建筑立面延伸至房屋,從街巷延伸至院落,從空間環境改善延伸到街道消防、排污、交通等一系列功能的完善與整治,以“繡花”功夫推動街巷微更新,切實提升老城居民的人居生活品質。同時,合理活化利用老建筑,推動街區業態升級,為街區注入持續的生命力,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此后,泉州將更加注重文化賦能,以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去服務環灣高質量發展,助力實施“強產業、興城市”的戰略目標。在這座千年古城里,像金魚巷、中山路這樣得到“保護提升+活化利用”的古街巷不勝枚舉。讓我們恭喜泉州,以“古城新生”的活態保護模式,再次示范全國。
?。ê閬喣校?/p>